联系人:谢老师
电 话:4008880965
邮 箱:271798748@ qq.com
公司网址:www.sunschool.cn
地 址:浙江省萧山区人民路106号
家庭教育的“五把刀”
第一把刀:溺爱,抹杀孩子自主能力。
你知道用什么办法,可以把孩子养废吗?
是对他百依百顺的溺爱。
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,处处特殊照顾,想吃什么就做,想要什么就给。
有一句话叫“惯子如杀子”,父母越轻易满足孩子,孩子越容易没出息。
保姆式地为孩子包办一切,不仅会毁了孩子,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,很容易养出“白眼狼”。
电视剧《都挺好》里面的苏明成就是典型的“啃老”一族,并且“啃”的理直气壮,而苏母就是纵容他啃老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他就像我们在生活里常见的,那种被惯坏了的熊孩子,觉得全世界都要围着他转,任性而暴躁。
找工作时,苏母掏钱;结婚时,苏母掏钱;买房时,苏母掏钱;装修时,苏母掏钱。
最后,把苏母还把所有养老钱都搭了进去。
苏母过世后,苏明成无老可啃的时候,就忘记了爱他父母。
即使在照顾着父亲的时候,心里也满是嫌弃。
工作上,浑浑噩噩的混日子,没有目标没有方向,得过且过。
最终,妻子离开他,自己也坐牢。
在原生家庭里,他一直被无条件满足,但走出这个家庭,却再没有人那样没底线地满足他,原本那个被溺爱的小男孩,就变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巨婴。
关于爱,父母总是容易走向极端,要么吝啬于给爱,让孩子从小缺爱,要么给得太多,捧杀了孩子。
孩子的成长,我们可以参与,却不能代替。
懂得放手才是真正的爱,你替孩子避开的风险,生活总会如数奉还;
第二把刀:争吵,砍掉孩子的安全感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:
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,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%,离婚家庭的为30%,和睦家庭的为19%。
父母互相诋毁、争吵,甚至大打出手,不但会引起孩子的恐惧,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,导致孩子易怒易暴,有暴力倾向。
更严重的是会让孩子对家庭充满了失望,影响今后的交友观、择偶观。
当他感受不到家庭带给他的爱和温暖,自然他也不会把自己的爱与温暖分享给家人。
之前后台有个粉丝留言说:
“我小时候,就经常听到爸爸妈妈吵架,都躲在房间里,觉得每一分都是煎熬;后面长大后,父母吵架时,我就会冲父母吼叫;
现在慢慢地发现,自己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,心情不好,就爱摔东西,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。”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。
这位男生,就受这种不良的家庭氛围影响,也变得脾气暴躁。
如果两人观点有冲突的时候,可以先各自冷静一下,事后再谈,如果实在忍不住,也要避开孩子再讨论。
在孩子面前不诋毁伴侣,是为人父母的一种修养。
第三把刀:对比,冲垮孩子自信心。
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曾说:
“长期处于被父母比来比去阴影里的孩子,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,体会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。
他们的内心就像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,缺乏原本属于一个孩子的生机与活力。”
把孩子随便和别人比较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之一。
如果说中国孩子最大的“敌人”是谁?那一定是别人家的孩子。
很多父母,总是用高倍放大镜看别家孩子的优点,用显微镜看自家孩子的缺点,对自家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。
孩子在努力获得父母认同的过程中,会以父母的要求作为行为规则的标准。
小的时候孩子判断力往往比较弱,他们不知道父母的要求是否合理,只是努力成为父母称赞的孩子,逐渐的,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。
当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认同,就会产生自卑感,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孩子。
父母要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没太多可比性。
能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固然好,但是,培养孩子的个性更重要。
父母越爱比较,孩子越自卑,成长越缺乏力量。
反而父母越相信,孩子越自信,成长得越好。
相信孩子,静待花开。
第四把刀:唠叨,助长孩子的逆反心。
现在的家庭教育中,都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:家长喜欢不停地嘱咐、不断地提醒、不断地督促。
父母一直对孩子叨叨,就等于把自己的话变成噪音,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选择性失聪,左耳进右耳出,该干啥还干啥,让父母更加抓狂。
其实,唠叨是最无用的家教,甚至会适得其反。
永无休止的唠叨,对孩子就是精神上的疲劳轰炸。
没完没了的说教批评只会让孩子心生厌恶,挑起孩子的敌意,使亲子之间的矛盾不断紧张激化。
所以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,面对家长的唠叨时,就产生叛逆心理,孩子的内心往往是:
“你越让我怎么做,我就越不怎么做。”
唠叨属于父母的一种负面情绪,实际上是对孩子身心的控制。
为了逃避,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,会启动选择性失聪来拒绝或抵触父母的唠叨,不但不愿意去听,还会对你的“攻击”变成“防御”。
当孩子对父母建立起防火墙的时候,也很容易把我们要传递的爱和关怀一并拒绝。
让唠叨变成恰到好处的叮咛。
父母与其唠叨,不如采取少说、多听、多行动的策略,适度放手,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。
第五把刀:打骂,刺伤孩子自尊心。
还记得9月武汉江夏一中14岁男生跳楼事件吗?
14岁的男生在教室玩扑克牌,被老师请了家长。
男孩母亲气冲冲赶来,看到站在楼道的儿子,扇了两巴掌。
接下来对男生又是掐脖子又是戳额头。
母亲离开后,他默立了两分钟,突然爬上栏杆,一跃而下。
经过抢救,男孩伤势过重,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在人来人往的教学楼楼道,在朝夕相处的同学面前,他的自尊被啪啪两个耳光打落在地,碎裂成渣。
不管是因为一时气不过,还是想要给孩子留个教训,但结果却是,把孩子推上了不归路。
事情发生后,我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:
“我没先想过杀我的父母,但我曾无数次想自杀,把命还给他们。”
太令人心酸了。
长期被父母打骂、语言暴力的孩子,他们的心理是很难阳光健康的。
打孩子不是爱,是父母以爱为借口的发泄。
《原生家庭:如何修正性格缺陷》里曾写道:
“不健康的原生家庭,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,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。”
也许在少年时期,打孩子可以起到暂时性的作用,但是等孩子长大成人,那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、胆小,甚至憎恨、敌对情绪。
童年时挨过的打和骂,将会成为他们与父母、与亲近的人、与社会的隔膜。
当孩子出现问题,往往是作为源头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。
父母一定要及时自查,别让你错误的教育方式,耽误了孩子的成长。
教育孩子,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,能否“应试过关”,要用一辈子去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