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文化课辅导

新闻分类

课程中心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谢老师

电 话:4008880965

邮 箱:271798748@ qq.com

公司网址:www.sunschool.cn

地 址:浙江省萧山区人民路106号


家长必读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新闻中心 >> 家长必读

我的教育观:教育是什么?

发布日期:2020-12-17 作者:杭州市萧山区阳光专修学校 点击:

我的教育观:教育是什么?


1、题 外 的 话

《我的教育观:教育是什么?》一文,作为《家庭教育实操指南》系列文章的第一篇,于6月5日首次在个人公众号“如智如慧”发表,文中提出的“教育的四重境界“是家庭教育实操指南系列文章的主旨与总纲,也是笔者探讨家庭教育的起点与归宿。此次在稍作修改的基础上,在知乎上旧文重发,目的是为了让更多接触到“家庭教育实操指南”系列文章的家长更深入了解笔者的教育理念。某种程度上而言,失却了教育理念的引领,所有家庭教育实践中的操作技术最后都会沦为“应试”的工具、孩子的枷锁。故此,旧文重发。


个人公众号“如智如慧” ,专注家庭教育,唯重实践操作,欢迎搜索关注。


2、教育的真谛

时下,学校教育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焦虑已成为毋庸置疑的现实,人们在诟病从幼儿园直至大学学校教育的同时,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并孕育和催生了各类社会的、民间的课外培训机构的畸形繁荣,由此将教育的全民焦虑延伸并转化为各年龄段青少年的沉重压力,以致放学后、夜色下、休息日、节假期,许多中小学青少年甚至幼儿园小朋友,或在家长陪同下、或独自穿梭于大街小巷,奔波往返于各类特色的、艺术的、文化的、竞赛的等课外培训机构之间,成为街头巷尾、民居楼宇之间一道沉重的风景线,仿佛这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,而很少有人、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用心去追寻探究这样一个问题:教育的本质和真谛究竟是什么?


笔者以为,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在于引领、帮助、促进人之所以为人,教育就是引领、帮助、促进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门艺术。


3、人之所以为人

人之所以为人,或者说人类与动物界的区别,某种意义上而言,是因为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欲望之外,还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情感、思想和信仰。


而且,这四者之间并非散乱的或者并列的关系,而是互有差异和区别、而又具有一种内在的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层进关系。


4、功利主义的乖谬

当下,整个社会——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乃至青少年,对于教育的焦虑,本质上源于我们自身主要、甚至仅仅只是关注了教育的一项功能:满足欲望,也就是满足人们的功利主义(物质主义、拜金主义)需求,流行语“好分数意味着好学校,好学校意味着好工作,好工作意味着好生活,而好生活就是好收入、好老婆(好老公)、好房子、好车子……”就是最好的注脚,再简单一点说,就是希望教育能够给人们带来有钱又有闲的生活。


显然,实现这种功利主义(物质主义、拜金主义)的目标,教育只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就够了,犹如动物界关于环境安危识别知识和捕猎食物技能的代代相传。显然,这也正是当下的教育所注重和践行的焦点所在,所谓“应试教育”不过就是教育仅止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表征罢了。


但是,人之所以为人,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,不是因为欲望,而是因为情感、思想和信仰。动物也有欲望——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欲望,人的欲望看起来虽然也许高大上一点,但真正具有质的区别吗?没有!


遗憾的是,当下的教育(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),恰恰忽视了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情感、思想和信仰三个维度的需求,或者说,在滋养情感、启迪思想、培植信仰方面,当下的教育(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)并没有履行其应该履行的职责,更没有发挥其应该发挥的功能,而是轻轻巧巧地卸下了本应肩负的使命,甚至还振振有词地辩解说:应试也是一种素质,因此应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。这样的巧言令色,简直就是无耻之尤。


5、教育的四重境界

人生不只有活着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教育除了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和满足人的欲望以外,更重要的是还应承担起滋养人的情感、启迪人的思想、培植人的信仰的功能。笔者将其概括为教育的“四重境界”。


1、传授知识和技能。犹如动物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本能,人的生存和发展,离不开知识和技能。传授知识和技能,是教育的基本功能,也是当下教育所最为注重的,而且正因为过度注重,导致了有目共睹、被人诟病的功利主义的谬误和弊端。


2、滋养人的情感。从教育的视角而言,笔者认为最核心的应该是引领青年体验和享受文学与艺术的熏陶,并在文学与艺术的熏陶里,引领青少年拥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、体验美的情趣、欣赏美的心怀、感悟美的灵魂、创造美的能力,让青少年在对生活的美好感悟和体验中,逐渐建构起热爱生活(生命)的情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

遗憾的是,在功利主义阴影的笼罩下,今天的学校教育原本少得可怜的艺术课程(美术、音乐)完全就是可以任人任意揉捏的奴仆,学校虽然按照课程大纲的规定将音乐、美术纳入了学生的必修课程表,但仅仅只是“副课”,完全处于学校课程的边缘地位,学生学得了无兴趣,老师教得索然寡味,至于在学校的指导下看一场画展、听一次音乐会之类的艺术活动,不啻就是天方夜谭般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,特别是到了学习压力骤增、最需要艺术来纾缓心灵的初三、高三年级,原本少得可怜的艺术课程往往就那么悄无声息地无影无踪了。很多学校的所谓艺术节,表面上热热闹闹,实质上无非就是一锅各类文娱节目(绝非艺术)的大杂烩罢了,与真正的艺术没有一丁点儿关系。至于家庭教育方面,即使花大价钱让孩子学习钢琴、小提琴、油画、国画等等,更多的还是着眼于那一张张印刷着或金色或红色字眼的等级证书,为顺利进入心目中的好学校准备一块自以为含金量颇高的“敲门砖”而已。


相较于艺术作为学校课程的奴仆地位而言,文学则连作为单独课程的资格也未取得,仅仅只是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里零星而散乱地有所提及,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,那些高大上的文学欣赏、文学创作则似乎只是外星人的zhuanli,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没有丝毫的瓜葛,如果学生偷闲读小说诵诗歌,那更是会遭遇“读这些闲书有什么用”的诘问与责难,更别指望老师或家长会鼓励、指导学生尝试着创作小说、戏剧和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了。其实,即使是“语文”二个字,究竟是语言和文字、还是语言和文章、或者是语言和文学,也还是一个公说公有理、婆说婆有理的未定的概念呐。


失却了艺术与文学的滋养,怎敢期待教育(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)能够培养出脱离低级趣味、具有高尚情趣、追求审美境界的一代代真正的“人”呢?


3、启迪人的思想。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二个方面的内容:一是引领青少年构建起质疑、批判、创造性的思维力,二是引领青少年形成是非(对错)、道德(善恶)、价值(应否)的判断力。本质上而言,质疑、批判、创造性的思维力与是非、道德、价值的判断力二者互为表里,没有质疑、批判、创造性的思维力,势必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、道德、价值判断力,反之,没有是非、道德、价值的判断力,同样难以生发出质疑、批判、创造性的思维力。


以此观照当下的教育不难发现,就学校层面而言,虽然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、批判性思维、创造性思维等已经成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“共识”,但实质上仅仅只是停留于“口头共识”或者叫“言语共识”。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的具体教育实践中,学校的规则不能挑战,老师的权威不可动摇,答案的标准不容质疑,“听话”的学生招人喜欢,“乖巧”的学生人见人宠,“调皮”的学生不受待见,“另类”的学生推之、避之犹恐不及。久而久之,温顺驯服成为学生的唯一选择,更有甚者,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欢心,巧言令色者有之,谎话连篇者有之,从而不知不觉中渐渐丧失了是非、道德、价值的判断力,没有了对与错的戒线、善与恶的底线、应与否的界线。


学校教育如此,家庭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在这样的教育下,青少年只会成为没有自我主见的空心人、没有个人见解的追随者、没有独立思想的盲从者。至于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”的“钱学森之问”,恐怕只能成为一个永远没有办法回答的难题。


4、培植人的信仰。笔者认为重要的在于教育应该引领青少年认识自我、知所敬畏。认识自我,本质上是向内的对自我(生命)的追问——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我向哪里去?生命是什么?生命的意义在哪里?知所敬畏,本质上则是外向的对存在(世界)的探究——宇宙是什么?宇宙是怎样形成的?已知之外是怎样的存在?存在因何而存在?同时,这种追问和探究最终应该联结在一起——我与世界、生命与存在是什么样的关系?


这种内向的对自我(生命)的追问和外向的对存在(世界)的探究,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自我(生命)和存在(世界)的超越。只有在这样的追问和探究中,人才可能生发出不可动摇而持久坚定的信仰。


当下的教育,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,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,这样的追问和探究恐怕是丝毫没有容身之处和立锥之地的。正因为如此,这样的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崇高信仰的人呢?
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sunschool.cn/news/546.html

相关标签:暑假文化课辅导,中小学辅导,中小学全科辅导,杭州市萧山区阳光专修学校

最近浏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