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文化课辅导

新闻分类

课程中心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谢老师

电 话:4008880965

邮 箱:271798748@ qq.com

公司网址:www.sunschool.cn

地 址:浙江省萧山区人民路106号


家长必读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新闻中心 >> 家长必读

父母教育孩子,最忌讳的是这一点

发布日期:2020-07-22 作者:杭州市萧山区阳光专修学校 点击:

父母教育孩子,最忌讳的是这一点


有人说


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,也是他们中威望最高的一个。


他家学渊源,为孔子二十世孙。


他尤重孝悌,幼年时便“让梨”于兄弟名扬万里。


可在晚年,却因“不孝”之名被杀,如此悲惨结局,令人唏嘘不已。


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孔融的故事。


以孝闻名,只喜夸赞


身为孔子的二十世孙、太山都尉孔宙之子,孔融既是圣人之后,又是官二代。


四岁时,父亲让他把梨分给大家吃。


他按照长幼顺序分发,并把最小的梨子留给了自己,说到:


“我小儿,法当取小者。”


“法”,就是道理、规矩。


汉代时,最讲究孝悌之义。


对父母要孝,对兄弟要悌,长幼也要有序。


按照常理来说,四岁大的孩子,看见一盘好吃的梨,自然是伸手拿大个的,有些小孩,甚至会一手拿一个。


孔融只选择了一个小梨子,说明他小小年纪已经懂了规矩,并且能按照规矩做事。


这样的孩子自然人见人爱,在场的客人都惊为天人。在大家的夸赞和传颂下,孔融让梨的故事,很快传遍了乡里。


无论谁见到孔融,免不了一番夸奖。孔融就此成名,“悌于长”的事迹被世代流传。


于是,《三字经》里有了那句“融四岁,能让梨”,即使是现在,还在用来教化儿童。


孔融十岁时,已经被夸赞了六年,这让他非常自负,渐渐听不得批评。


他随父亲到洛阳后,去拜访司隶校尉李元礼。这位李校尉很有声望,吸引了很多才智出众、声誉极好的名士前来投奔。


当这些名士来时,只需报上自己的姓名,便可如同李府亲眷一般通报进门。


孔融算不得名士,他来到李元礼门前,对门卫说:“我是李府的亲戚。”守卫不敢怠慢,忙进门通报。


孔融便大大方方进门去,坐在了李元礼面前。


李元礼的气度并非浪得虚名,他并未因孔融是个孩子而怠慢,客气问道:


“你我素未谋面,怎么就说是我亲戚呢?”


孔融回答:


“我的祖先孔子,曾经拜在你的祖先老子门下为师,我们算是世交。”


李元礼和宾客们听了,都赞叹这个小孩太聪明。


唯独太中大夫陈韪说道:


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


孔融听惯了好话,这样的讥讽让他难以忍受。


所以,他马上反唇相讥:


“由今日可见,您小时候一定聪明又伶俐。”


一句话,把陈韪怼得哑口无言。


陈韪此话虽然说得不够客气,但足够客观。


孔融如此顶撞陈韪,只不过因为陈韪是唯一一个没有夸他的人。


可见孔融小小年纪,对别人的赞美已经非常在意了。


因悌入仕,名大于才


不过,真正让孔融名声大躁的,是他与哥哥争着领罪赴死的事件。


当时,名士张俭因为得罪了权臣被追杀,去投奔孔融的兄长孔褒。可是孔褒不在家,张俭想要走。


年仅十六岁的孔融见其窘迫,便说:


“你是哥哥好友,他不在家,我难道不能接待你吗?”


就这样,张俭在孔家藏匿了起来。


后来事情泄露,他们兄弟俩双双被捕入狱。审讯时,主审官却犯了难。


孔褒说:


“张俭是投奔我的,我该领罪。”


孔融说:


“张俭是我留下的,我该领罪。”


郡县只好去问孔融的母亲,谁知老太太却说:


“孩子是我生养的,我该领罪。”


一家子名门之后都争着去死,郡县哪敢都杀了?只好上表请示。朝廷定了孔褒的罪,孔融的名声却因为这件事越来越响。


很快,他就与陶丘洪、边让齐名,并称“三贤”。


“人的名,树的影”,孔融更因“孝悌”的美名被举荐为官。只是,孔融虽享誉盛名多年,才气智慧却并未高人一等。


这一当官,他的短板就暴露了出来。孔融的确博学,他高谈阔论,金句张口就来。


可是政见和主张却过于虚幻,难以落地实施。所以,孔融的官品和名声并不匹配。


他在北海做地方长官的时候,处理政事的手段可谓粗暴至极。


当地尚有黄巾余孽作乱,加上年成不好,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。因此,北海的税收工作完成的不好。


孔融作为父母官,却不管百姓死活,强征税款。为此,不惜杀了五名征税不够的基层官员,以示决心。


在评判和对待他人时,孔融更是武断暴躁。


一次,他看到有个人因为死了双亲在路边哭泣。孔融仅仅是觉得他哭得不够伤心,就宣判此人不孝,竟让手下把他杀了。


这本来是为官者言行失当,孔融却因为“孝悌”之名的护持,被世人轻易原谅。


诸多的表扬和赞美更是接踵而来,让孔融又一次成了孝悌典范。


曹操素以孝义治理天下,很快,就听闻了孔融如雷贯耳的“孝悌”之名,并将他安排在朝中,予以要职。


此时,孔融被所有人捧到了最高峰,他彻底迷失于名声的同时,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摔得有多惨。


自恃名士,祸从口出


按说,孔融应该感激曹操。


可实际上,他非但不把知遇之恩当回事,还处处挑曹操的刺。


曹操抢了甄宓为妾,就被他大作文章。曹操此举虽然欠妥,但孔融高调反对,也未见高明。


孔融写信给曹操:


“当年武王伐纣后,把妲己抢来,许配给周公做了妾室。”


曹操读罢信愣了:


“有这事?哪部史书记载的?我怎么不知道?”


可他素闻孔融的博学,就专门回信求教。


孔融十分傲慢地回答:


“猜的,估计当年周武王也霸占了他人妻女。”


曹操没跟孔融计较,不是容许他无礼,而是念在孔融还有些用处。


毕竟孔融识人的本领很不错,为朝廷推荐了很多人才。


不过,随着慕名而来的才子越来越多,孔融也渐渐忘乎所以,行事越发乖张。


建安十二年,天灾加上战事,带来了一场大饥荒。粮食都不够吃了,更别提拿来酿酒。


因此,曹操“表制酒禁”。可是孔融照喝不误,还发表《与曹丞相论禁酒书》,引经据典说酒的美好,公然唱反调。


出于对孔融的尊重,曹操回书一封表明态度:这酒非禁不可。


谁知孔融毫不收敛,又写了一封信给曹操,针锋相对指出:


“别说的那么好听,你曹孟德禁酒,不就是为了留着粮食打仗夺天下嘛。”


曹操此番差点按捺不住杀心,却也只是找借口罢了孔融的官。


孔融回家后仍自我感觉良好,不仅高调迎客,还抨击时事、饮酒作乐。


更是挑衅似的写下:


“坐上客恒满,樽中饮不空。”


如此这般,即便涵养再好的人也会忍无可忍。


曹操虽然爱才,但也容不得孔融这么一位既有影响力,又有煽动性的对头。


但孔融却全然不知大难将至,还在家中大谈孝道。


他认为养恩大于生恩,理由是:


“孩子是父亲情欲之下的产物,而母亲一朝分娩,不过就是把一件东西从罐子里取出来。


父母如果只生不养,就是于子女无恩。”


这番话放到现代都算惊世骇俗,何况在那个以孝为重的时代。


就是这么一番被传得沸沸扬扬的论调,让曹操终于等到了机会。


他断章取义,以“不孝”等多个罪名,将孔融全家杀害。


百姓只知道孔融的那番惊人之语,还有“不孝”的罪名,以及他母亲身死的事实。


于是便以讹传讹,让孔融背上了“弑母”的恶名。


孔融虽然没有弑母,但是他的母亲却因他而死。


而这颗苦果,是在一片赞扬声中生根发芽的。


如果孔融四岁时,人们没有过度褒奖他让梨的表现,他也不会在未来的人生中对溢美之词如此依赖。


他一生都被美名所累,可谓成也靠孝悌,败也靠孝悌。


这样的人生,到底是为自己而活,还是为赞美而活?恐怕孔融自己也搞不明白了。
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sunschool.cn/news/466.html

相关标签:暑假文化课辅导,中小学辅导,中小学全科辅导,杭州市萧山区阳光专修学校

最近浏览: